公元1364年,朱元璋率军至武昌征讨陈友谅之子陈理,他第六个儿子朱祯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生。洪武三年(1371年),六岁的朱祯正式被册封为楚王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到武昌就藩。 在朱元璋的一群儿子中,除了老四朱棣,老六朱祯算是个狠辣的角色。他年轻的时候曾多次统兵征讨湖广、四川、广西、云贵等地的“蛮族”,在属下面前“既威且尊”,说一不二,地方文武对他只有惟命是从。 直到四哥朱棣登基“削藩”后,朱祯像是变了一个人,完全收敛了杀伐的态势,转为韬光养晦,其结果是赢得了朱棣的信任,还兼任了皇室宗人府宗正。 这一切有什么可以为证呢?这还要从楚王墓的发掘讲起。 楚地自古以来巫术盛行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朱祯笃信风水。他在封国一边疯狂兼并土地,一边抓紧为自己找墓地。为此,他专门从山东请来风水先生王化龙到处踏勘,继而亲自出马, 终于认定了龙泉山这块“五龙捧圣”的风水宝地。 问题是风水宝地谁都觉得好, 在朱祯之前早就被别人使用了。用地的人来头也不小,包括汉舞阳侯樊哙、元相沈如钧等重量级人物。想修墓,樊、沈的子孙们当然不干。 这些子孙统称“八大姓”,是历代的名门望族,并不好惹。最后官司打到了宫里,皇上也不想得罪八大姓,给最顽固的沈家赐姓为朱才算摆平。 活人迁走了,对于已经葬在这里的死人,则要另想办法。 没几天,人们发现樊哙墓下有个石碑,碑上写着樊哙临死前说的话,大意是:这里的地是楚王的,我只是借用500年,楚王来时,就会把我往西移。朱祯表示不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,偏偏把樊哙墓移到了东面,却在此处又发现了一块碑,还是写着写着樊哙的话,老樊无比诚恳地说:如果王爷您不同意放在西边,那么东边也行。 看起来,这樊哙简直是求着朱祯把自己的坟迁走,那朱祯自然也就不用客气了。于是,樊啥的墓就被移置在了东边,从此龙泉山正式归属了楚王。 这出朱祯自导自演的掩耳盗铃大戏总算收场了。花了这么多心思抢来的墓地,想必一定是奢华得让人惊掉了下巴。如果您这样想,那一定会大失所望的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朱祯墓的发掘计划。发掘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,当墓穴被打开时,人们惊奇地发现,楚王墓墓室全长只有13.84米,比明初其他诸王墓都小,甚至还不足宁献王朱权墓室的一半。仅以墓室规模而论,楚王墓只相当于同期的郡王一级。随葬器物只有318件,大部分是铜、铁、铅、锡制品,没什么值钱的东西。 楚王墓室的明器与他生前的用品相比简直寒酸的不忍直视。墓葬这样的简陋,据猜测是受到朱元璋勤俭之风的限制。朱元璋本人临终前曾要求,其身后的“丧祭仪物,毋用金玉”。朱祯作为藩王,去世前还是明宗室的宗正,自然不敢逾矩。 不过这仅仅是表面的理由,其中更深刻的一层是——楚王在靖难之役后隐隐有种唇亡齿寒的危机感。他在墓室上的从简,正是他长期韬光养晦的举措之一。 朱祯虽然对风水和墓地有着极大的热爱,然而在经历了朱允炆和朱棣的两代削藩之后,还能不能有雄心造一个无与伦比的墓室,实在值得怀疑。要知道,在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,曾经作为朱祯副帅伐南方“古州蛮”的湘王朱柏,由于建王宫时使用了几根僭越的龙纹大堂柱,被朱允炊以谋逆罪调查,最终落得个被逼自焚的下场。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,朱祯不得不低调做人,费尽心机霸占的墓地也只好一切从简了。 朱祯所在的楚系藩王共历九代,盘踞武昌长达363年,是明代诸藩中非常有影响的一系,这一系藩王的历史基本上与明王朝共存亡。直到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第九代楚王朱华奎被张献忠扔进长江喂了鱼,楚王家族才算是灰飞烟灭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