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贺是西汉历史上第九位皇帝,他在公元前74年7月18日登基,于同年8月14日被罢黜。他在位的时间仅仅只有27天,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。
可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是,他在这短短的27天内,居然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坏事。《汉书》对此记载道:“受玺以来二十七日,使者旁午,持节诏诸官署征发,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。”
因为刘贺荒淫无道,胡作非为,于是霍光在得到上官皇太后的支持之后,废掉了刘贺。刘贺自此之后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丑角和人们口中的笑柄,然后刘贺真有那么废吗?
很多时候,人们只注意到了浮在水面的真相,殊不知在水面之下,隐藏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真相。真实的刘贺身上有汉武帝的影子,假以时日也能成为一代明君。
讲到这里,肯定很多人嗤之以鼻。那么接下来讲到的内容,足以改变很多人对刘贺的看法。
文武兼备 公元前91年,一场影响历史走向的“巫蛊之祸”爆发,太子刘据逼不得已选择发动兵变,结果却落了个自杀的下场。太子一死,武帝的皇子们纷纷觊觎太子之位。燕刺王刘旦认为按照年龄的大小,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太子。于是他派遣使者到长安为武帝宿卫,结果引得武帝大怒,刘旦的太子之梦自此破碎。在这样的局面之下,朝中的许多势力又为促成昌邑哀王刘髆即位奔走于台前幕后。
刘髆在公元前97年被立为昌邑王,其封地在今山东金乡西北区域。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深受武帝的宠爱,可惜因病早卒。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远征西域,功封海西侯,深受武帝器重。之后李广利与时任丞相刘屈㲠联姻,一时间,以刘髆为首的昌邑集团强盛无比,其余诸王皆不能争其锋芒。
照这样的趋势下去,刘髆即位指日可待,但是一场意外的发生击碎了昌邑集团的皇帝梦。刘屈㲠以祝诅而被腰斩,李广利被迫降于匈奴。刘髆自然受到这两个事件的牵连,因此无缘太子之位。 在刘髆郁郁而终之后,昭帝紧接着登上皇位,所以刘髆的死很有可能是一场政治谋杀。武帝临终前安排大司马大将军霍光、车骑将军金日磾、左将军上官桀、御史大夫桑弘羊辅佐年仅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。
公元前74年,昭帝病逝,没有留下子嗣。在这样的局面之下,大臣们纷纷支持汉武帝仅存的儿子广陵厉王刘胥即位。结果霍光以“王本以行失道,先帝所不用”的说法拒绝让刘胥即位。
霍光口中的“失道”言不符实,刘胥只是好游猎、好伎乐而已。霍光不让刘胥即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好游猎的刘胥是一个刚毅的人,霍光知道此人不会让自己独断专权。霍光最终将皇帝的人选锁定在了刘贺身上,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:
1. 死去的李夫人成为了武帝的皇后,刘髆一脉自此成为武帝的嫡亲血脉,那么刘贺的身份就是武帝的嫡长孙。这样的身份是其它皇室成员无法比拟的。
2. 刘贺年龄较小,又没有多少政治经验。霍光拥立刘贺,他可以通过控制刘贺,掌控朝堂。
于是霍光扶持刘贺即位,其他大臣因为刘贺的身份也都表示支持。那么刘贺真的如霍光所想,易于控制吗?
刘贺其实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,绝不是平庸之辈。张敞在劝谏刘贺时,曾称赞刘贺为贤圣。史书对此记载道:“孝昭皇帝蚤崩无嗣,大臣忧惧,选贤圣承宗庙,东迎之日,唯恐属车之行迟。”
另外,刘贺时常跟随大儒王式、王吉、龚遂学习,史书对此记载道:“坐则通《诗》《书》,立则习礼容。”在海昏侯墓葬出土的文物中,有近百版木牍和数以千计的竹简,其内容包括了《论语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等书籍。而且刘贺的身旁,放有孔子及其弟子圣贤像的漆屏风。
除此之外,大儒王吉曾在一封奏书谈到刘贺手执长鞭、驾车半日奔行二百余里,这种勇武的气质颇像汉武帝。
文武兼备的刘贺,作为武帝的嫡长子自然不可能让霍光专权。他为了皇权的稳固,与霍光展开了政治较量。
谋略百出 刘贺为了改变霍光专权的局面,采取了以下的政治军事措施:
1. 任命昌邑相安乐为长乐卫尉 上官皇太后从未央宫迁入长乐宫后,便设置了长乐卫尉,这个职位掌握了中央重要的军事力量。霍光和刘贺都想安排自己的亲信占据这个职位,他们由此展开了第一次正面交锋。
刘贺如果夺得这个职位,他就可以将上官皇太后控制在自己人手里,那么霍光手里自然少了一张重要的王牌。霍光作为官场老狐狸,清楚地知道刘贺的打算,他自然不可能让刘贺得逞。
在两人紧张的对峙局面之下,霍光想到了一个以退为进的方法。他同意刘贺安排其亲信安乐担任长乐卫尉,但他不让长乐卫尉拥有兵马。一个空有虚职的长乐卫尉对于刘贺而言是无用的,所以刘贺最终放弃争夺这个职位。在刘贺放弃之后,霍光安排自己的亲信车骑将军张安世担任长乐卫尉。 2. 扶植自己的势力 刘贺首战失利之后,打算将自己的昌邑近臣封为诸侯王、列侯,让他们掌握中央的权力,从而削弱并取代霍光在朝堂的势力。太仆张敞一听,连忙劝谏刘贺:“国辅大臣未褒,而昌邑小辇先迁,此过之大者也。”
刘贺扶植己方势力的举措不仅触动了霍光的利益,也间接损害了诸多朝堂功臣的权益。更是违背了刘邦生前和功臣、诸侯定下的誓言:“非刘氏不得王,非有功不得侯。不如约,天下共击之!”
所以刘贺的这个举措彻底将自己推到了朝堂的对立面,这是之后刘贺被罢黜,没有朝臣站出来支持他的根本原因。 3. 吸纳昌邑旧势力 刘贺安排一些近臣进入中央核心权力圈之后,又以“九宾大礼”迎接姊夫昌邑关内侯。他打算拉拢昌邑旧势力,一起抗衡霍光的势力。然而这波昌邑旧势力实力太弱,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。
4. 符节争权 刘贺从保管符节的地方,取出了16件符节,将符节上的黄旄改为赤旄,重新树立自己的皇威,并让他的亲信掌管符节。刘贺通过这个举措可以绕过霍光控制下的内朝,直接号令地方上的各个官府,此举对于霍光的专权有极大的杀伤力。 5. 私祭先父 刘贺私自祭拜自己的父亲刘髆,并称自己是“嗣子皇帝”。这就从宗法传承上,撇清了自身与昭帝、上官皇后的父母关系,从而否认了自身与上官皇太后的君臣关系。对于两汉时期而言,皇后拥有非常大的权力。在皇帝生前,皇后的地位凌驾于太子之上,在皇帝去世后,皇后成为皇太后,地位又凌驾于皇帝之上。刘贺此举就是否认上官皇太后的合法权威,让霍光失去皇太后这张王牌。
6. 部署政变 刘贺通过上述的种种措施获得了一定的权力,但是他无法在根本上动摇霍光的势力。于是他便密谋政变,直接用暴力的手段除掉霍光。刘贺将自己的昌邑近臣号召在一起,共商政变之事。一群人商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也没有找到有把握的政变策略。
不久之后,刘贺计划政变的事情被霍光得知,霍光立马诛杀了参与政变的二百余人。史书对此记载道:“昌邑群臣坐忘辅导之谊,陷王于恶,光悉诛杀二百余人。出死,号呼市中,曰: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
刘贺的政变计划被霍光瓦解之后,霍光和他的亲信决定以牙还牙,彻底废除刘贺。此时的刘贺还不知道自己大祸临头,在他出游打猎时,光禄大夫夏侯胜曾拦住刘贺的马车说道:“天久阴而不雨,臣下有谋上者,陛下出欲何之。”
夏侯胜以天象为借口,警告刘贺有人在密谋政变,劝谏刘贺早做准备。可惜的是,刘贺没有将夏侯胜的话放在心上,他认为霍光还不至于发动政变。
背驰天下 公元前74年8月14日,尚书令在朝堂之上宣读了霍光与群臣联名的奏疏。奏疏中名列了刘贺所干的1127件恶事,并痛斥刘贺是“荒淫迷惑,失帝王礼谊,乱汉制度”,请上官皇太后罢黜刘贺。
上官皇太后同意罢黜刘贺,刘贺当场怒吼道:“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!”这句话出自《孝经》,意思是:皇帝如果有七位忠臣,那么就算皇帝无道,他也不会失去天下。
刘贺为自己的辩护弄得满朝大臣哑口无言,霍光见状只能恼怒地说道:“皇太后诏废,安得天子!”
刘贺就此被罢黜,废归故国,国除为山阳郡。汉宣帝即位之后,连忙派山阳太守张敞监视刘贺的一举一动。张敞将刘贺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了下来,其中就提到:“簪笔持牍驱谒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刘贺经常将笔插在头上,手不释卷。
汉宣帝之所以派人监视刘贺,是因为他害怕刘贺卷土重来,威胁自己的皇位。《汉书》对此记载道:“即位,心内忌贺。”当汉宣帝发现刘贺变得老实本分之后,于是封刘贺为海昏侯,就国豫章,食邑四千户。
刘贺封侯之后,本可以安稳度日,结果一件事的发生打破了平静。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私交甚好,有一天孙万世问刘贺:“你当初为什么不斩霍光,结果让别人夺去帝位呢?”
刘贺回答道:“确实是这样,都怪我错失了机会。”
他们的对话被他人听见,结果就上报到了汉宣帝那里。汉宣帝当场大怒,下诏削去刘贺的三千户食邑。这让刘贺心中非常郁闷,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。
刘贺本可以成为一代有为的帝王,输就输在当断不断。如果刘贺的身上再多一点果断,岂会成为废帝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