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红楼梦未完,造成了故事的后半段很多人的命运轨迹成了空白,但是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,翻看的《金陵十二钗正册》、《金陵十二钗副册》、《金陵十二钗又副册》,我们可以管窥许多人的结局。 其中花袭人的判词十分明确:枉自温柔和顺,空云似桂如兰。堪羡优伶有福,谁知公子无缘。 也就是说花袭人的结局几乎是确定的,她没有成为宝玉的妾室,而是成为了琪官蒋玉菡的妻子。 那么是谁安排袭人嫁给了戏子,就成了一个未知的谜题。 很多人猜测是宝玉与宝钗婚后,宝钗为了专宠,而排挤袭人,安排袭人出嫁。也有人认为是宝玉查出袭人告密,撵走了晴雯、四儿等人,心怀不满,而将她嫁了给了相熟的琪官。还有人认为是贾府经济每况愈下,王夫人为了俭省,将领着高薪的袭人给嫁出去,以节约嚼用。或者是贾母因为袭人拿大叛主,而将她遣嫁出去。 其实这些都不太可能,宝钗从来都觉得袭人贤惠可敬,袭人也觉得宝钗温柔大度,她们二人彼此欣赏,不太可能因为妻妾争锋而失和。而且薛家完全依附于贾府而存在,宝钗根本不能与王夫人的心腹起冲突。 宝玉的确怀疑过袭人向王夫人告密,但他也没有试图挽回过晴雯等人,说明他虽然为丫鬟们被逐出去表达过不满,但还是听之任之,没有太在意。 如果王夫人为了减少开支,需要裁革人手,最可能执行的操作是留下最得力的人。袭人回了一趟娘家,怡红院诸人连银秤子都找不到,可见其他人大多不堪为用。袭人又是从贾母处“跳槽”到王夫人处的,王夫人为了监管宝玉,也不会轻易将袭人另嫁。 而贾母得知袭人领了王夫人的“高薪”后,也并没有过多的表示,而是默许了此事。并且贾母日渐年迈,失去对贾府的掌控也是必然,不可能花心思去遣嫁一个小小的花袭人。 所以到底是谁将花袭人嫁了出去呢?答案是贾政,而幕后的推手是赵姨娘。 一、袭人在贾政的耳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贾政并不熟悉宝玉身边的丫鬟,在一次宝玉见贾政时,王夫人提及了袭人的名字。贾政问道:“袭人是何人?”王夫人道:“是个丫头。”贾政道:“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,是谁这样刁钻,起这样的名字?” 王夫人见贾政不自在了,便替宝玉掩饰道:“是老太太起的。”贾政道:“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,一定是宝玉。”宝玉见瞒不过,只得起身回道:“因素日读诗,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:‘花气袭人知昼暖’。因这个丫头姓花,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。”王夫人忙又道:“宝玉,你回去改了罢。老爷也不用为这小事动气。” 贾政道:“究竟也无碍,又何用改。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,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。”说毕,断喝一声:“作业的畜生,还不出去!” 图片 从这一段对话中,可以看出贾政对宝玉的不满,迁怒了丫鬟,将“袭人”之名与古怪刁钻、不务正业、浓词艳赋联系到了一起。宝玉抓周时就抓住了胭脂钗环,贾政就武断地认为儿子“将来酒色之徒耳!”从宝玉抓周到对元宵灯谜的揣测,可知贾政是一个很相信谶纬之兆的人。 由此可想,日后贾政倘若再听到关于袭人只言片语的不好,他势必会认为正是这样一个坏丫头带累了自己的儿子,害他不肯读书上进,沉溺女色,只爱在闺阁厮混。 二、赵姨娘嫉恨袭人,恶意抹黑袭人的形象 书中第五十五回,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,原本在吴登新家的操作下,赵姨娘原本可得四十两的抚恤银子。但在管家的探春手里,又按规矩只发了二十两。而此前花袭人的母亲病重,袭人得到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。 凤姐派了两辆车,让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全程陪同,还配了丫鬟仆妇跟着。袭人头上戴着华丽的金钗珠钏,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,葱绿盘金彩绣绵裙,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。凤姐还嫌她褂子太素,让袭人穿自己的大毛褂子。后来袭人的母亲死了,得到了四十两的抚恤银子。 两相对比之下,赵姨娘既不得凤姐的待见,又少拿了二十两的抚恤银子,论资排辈她又比袭人强许多,所以赵姨娘自然不服气,向探春诉苦道:“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,又有你和你兄弟,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,我还有什么脸?连你也没脸面,别说我了!” 赵姨娘闹事的起因是嫉恨袭人,想她花袭人一个未过明路的通房丫鬟,论排场论赏赐都盖过了自己,获得的尊重和经济补偿超过了自己。袭人的存在于赵姨娘而言,仿佛就是对照来打自己脸的,素来心窄的赵姨娘自然意难平。赵姨娘不敢得罪王夫人、探春,又忌惮凤姐的威势,只能将矛头对准同是奴才出身的花袭人。以赵姨娘睚眦必报的性子,只会见缝插针,在贾政面前说袭人的不好。 后来王夫人将赵姨娘偏爱的丫鬟彩霞给放出去配了人,赵姨娘却希望将彩霞留给贾环做通房,好让自己有个膀臂。赵姨娘不舍彩霞,便先求了贾政。 然而贾政并不希望儿子们过早接触女色,因说道:“且忙什么,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。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,一个与宝玉,一个给环儿。只是年纪还小,又怕他们误了书,所以再等一二年。” 赵姨娘道:“宝玉已有了二年了,老爷还不知道?”贾政听了忙问道:“谁给的?”赵姨娘方欲说话,只听外面一声响,不知何物,大家吃了一惊不小。 虽然赵姨娘话未说完,但是指向是很明确的。给宝玉屋里放人的是王夫人,选的人就是花袭人。 彼时未问,后来贾政还是会过问,即便知道袭人给宝玉做通房是王夫人点头的,但是贾政再不满,也不会向自己的妻子发难,只会找宝玉诘问。 而宝玉是个不经吓的人,他若坦诚自己与袭人同领警幻之训的真实时间,比王夫人首肯袭人做通房丫鬟的时间还要早,无疑就坐实了袭人狐媚惑主的名声。贾政必然勃然大怒,很可能因此撵走袭人。 三、宝玉的处处留情为袭人埋下了祸根 宝玉与琪官蒋玉菡神交已久,与琪官初见后,二人一见如故,交换了汗巾子,聊表亲热之意。琪官送的是茜香罗大红汗巾,宝玉送的却是袭人的松花汗巾。扎在宝玉腰间的茜香罗大红汗巾,成了宝玉在外流荡优伶、引逗政敌禁脔的罪证。事发后,气急败坏的贾政几乎将宝玉打了个半死。 虽然事情最后得以平息,但贾政认为宝玉有“弑君杀父,祸及家族”的可能性,出于自保的目的,焉能不查前因后果。宝玉是从何处、在何人的介绍下结识的琪官、彼此又做了些什么,都是要做一番调查的。 就连纨绔薛蟠、妓女云儿都知道袭人是宝玉的宝贝,可见宝玉出门与人应酬,都不避讳说袭人之事,闹得人尽皆知,无不说明袭人带给宝玉的影响有多深。 再者言,琪官的茜香罗红汗巾子可以作为宝玉与琪官交好的证据,那么袭人的松花汗巾子也可以是宝玉与琪官藕断丝连,亦或者袭人与琪官之间关系密切的证据。 若将来宝玉与宝钗婚后,还有人借此再向贾府发难,贾政若知晓内情,岂不是更恨袭人,也只能拿袭人顶罪。所以为袭人和蒋玉菡“红绿牵巾”的人,未必就不是贾政。 正因为贾政的质疑问难,再加上赵姨娘的谗言佞语,宝玉表赠私物的遗祸。可想而知,袭人的结局好不了。 无论是宝玉对袭人的亲密闹得人尽皆知,还是袭人的私物成了宝玉污点罪证,在贾政眼中袭人是如此的可恶,势必会将她逐之后快,并为此有意遣发更换宝玉身边的丫鬟。 宝玉是爱护女孩的人,婚后也不会主动遣散诸芳,宝钗完全依附贾府,也不会在下人面前作威作福,下令撵人的只会另有其人。脂批中透露袭人在出嫁后对宝玉说:“好歹留着麝月”这样的话,让宝玉向贾政争取留下一个敦厚得用的人,才显得合情合理。 |